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你不一定知道的五個古老的愛爾蘭婚禮傳統Five old Irish wedding traditions you may not know about

撰文者:Dave Molly 
出版於 irishcentral June 18,2014 04:00 AM
翻譯者:Chih-yu Chen
完成翻譯日期:2014/8/17
原文出處:http://www.irishcentral.com/roots/five-old-irish-wedding-traditions-you-may-not-know-about-photos-221339081-237772511.html#at_pco=smlwn-1.0&at_si=53899044673fe641&at_ab=per-1&at_pos=0&at_tot=1

愛爾蘭有許多傳統都消失,但是一談到戀愛的問題,還有一些是可以被想起的。

你或許曾經聽過幾個,但是還有一些有趣的傳統可能較少人知道。假如有一天你的好日子來,為什麼不在那天試試看呢?

打繩結
這件事真是夠奇怪了,打結繩(結婚)這詞彙其實是來自於一個愛爾蘭的老傳統,其就如時下的交換戒指活動一樣象徵著婚姻的聯繫。

以這點來說,夫妻之間的結合是被認可的,這些夫婦他們雙手合十,並且以明亮的顏色(通常或是符合婚禮主題的顏色)來環繞在新人的手上,以象徵她們的結合。這同時也象徵著他們要展開自己的新生活,並且一直生活在一起到入土為止。

雖然這是一個凱爾特的傳統但是蘇格蘭人也宣稱是他們的,這只證明了一件事就是這個禮俗雖然起源於凱爾特文化但是已經散佈到歐洲各地,也因此英國皇室曾在西元2011年時舉行婚禮時也使用了這個禮俗。


藍色禮服
你知道以前的結婚禮服都是藍色而非白色的嗎?

現今被遍認為象徵著處女和純潔的白色禮服其實是源自於英國的維多莉亞女王等的皇室婚禮,但是在這之前比較受到歡迎的是藍色,而且在當時藍色也有一樣的象徵意義。

然而,現今的藍色禮服已經很難找到,它們非常稀有。


陶瓷馬蹄鐵

關於這樣禮俗比較少看到的原因以下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因為馬蹄鐵與帶來好運的關係早已根深柢固,因此在很多文化裡,住戶都會在自家掛上馬蹄鐵以求得好運。

然而這項禮俗後來被延用到婚禮上,新娘會在婚禮當天帶著馬蹄鐵以求得婚禮和日後的新婚生活的好運。

但是很顯然的帶著一個農業用的鐵器到處遊走並不方便,也因此現在凱爾特的新娘會將一個銀或是陶瓷做的小型馬蹄鐵,放在花束裡或隨身攜帶以進行禮俗。


克拉達戒指
戴克拉達戒指是一個很普遍的習俗,通常會由愛爾蘭男人給送他們的女朋友,但是有一些是藉由家族成員承襲下來的,同時,它也是婚俗中的一項。

通常單身的女性會把這個戒指戴在右手,並且將戒面朝項外面,當她們有了穩定的交往關係後,她們會將她轉成朝內,以告訴大家她並非單身。然而當她們訂時,她們便將這戒指轉而配戴在左手,然後結婚時才將它由外轉內。

這些象徵的故事讓克拉達戒指變成一種很普及的且特別的結婚戒指。


婚禮鈴
人們並不相信它像教堂的鐘聲一樣可以趕走惡魔,反而相信它和馬蹄鐵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因此它經常被用在婚禮上。

在愛爾蘭的傳統婚俗裡新人會給賓客一些小鈴鐺,因此希望可以招來好運。

如今,有些婚禮部落格會建議想要保持這項傳統的人配戴有小鈴鐺的小手環或小手鍊,畢竟給所有賓客一個吵鬧的鈴鐺就像是在賭博一樣!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愛爾蘭每個縣名的由來What do Ireland’s county names mean?

撰文者:IrishCentral Staff Writers 
出版於 irishcentral June 17,2014 04:00 AM
翻譯者:Chih-yu Chen
完成翻譯日期:2014/8/16
原文出處:http://www.irishcentral.com/roots/what-do-irelands-county-names-mean-translations-of-the-irish-names-226474671-237781971.html

你曾經想過我們在足球赛中或道路標誌所看到的愛爾蘭語縣名是什麼意思嗎?

愛爾蘭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曾經被維京人、北歐人、英國人、打高爾夫球的美國遊客等侵略過,因此也留下了各種語言的名字。

請對照英文(橘色)和愛爾蘭(綠色)的翻譯,並且對照以下地圖。
http://media.irishcentral.com/images/MI+Map+ireland+getty.jpg

安特里姆Antrim / Aontroim
位於北愛爾蘭,西元1400年左右建立,意思為孤嶺或獨居之意。

阿瑪Armagh / Ard Mhacha
位於北愛爾蘭,西元1584年左右建立,其意為馬卡(Macha)的高度。馬卡是一個凱爾特族的女神,據說她在賽馬後生下了一對雙胞胎。

卡洛Carlow / Ceatharlach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306年左右,意思為養牛的地方。

卡文 Cavan / An Cabhán
位於以前的烏爾斯特省,現今劃入愛爾蘭共和國的領域。建立於西元1584年。其意為空心。

克萊爾 Clare / An Clár
位於蒙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565年,意思是平原。這個郡在西元1565年前叫做托蒙德,意思是北方明斯特,但是之後變成克萊爾有可能是因為諾曼第克萊爾家族的關係。

科克Cork / Corcaigh
位於蒙斯特省,西元1200年左右建立,其意為沼澤,但請不要告訴來自該城市的人。

德里Derry / Doire
位於北愛爾蘭,建立於西元1585年,意思是橡木。

多尼戈爾Donegal / Dún na nGall
位於烏爾斯特,現於愛爾蘭共和國境內,建立於西元1584年,其意義為外國人的堡壘(維京人)。其有一個舊名為Chonaill,意思是Conall的土地。

唐郡Down / An Dún
位於北愛爾蘭,建立於西元1520年,其意為堡壘。

都柏林 Dublin / Áth Cliath / Dubhlinn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185年,Áth Cliath的部分意思是翻過堡壘,而Dubhlinn的部分意思則是黑色的水池。

弗馬那Fermanagh / Fear Manach
位於北愛爾蘭,建立於西元1584年,其名被翻譯成來自Manach的男人,或者更具體地說,是從湖縣來的男人。

高威Galway / Gaillimh
位於康諾特省,建立於西元1565年,得名於當地的河川GaillimhGaillimh本身有很多石頭的意思。

克里Kerry / Ciarrai
位於蒙斯特省,西元1200年建立,其名翻譯為Ciar的人。Ciar本身有黑或深咖啡色的意思,並且Raighe的意思是部落。

基爾代爾Kildare / Cill Dara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297年,其意為橡木做的教堂。

基爾肯尼Kilkenny / Cill Chainnigh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200年,其意為Cainnech的教堂。Cainnech是一個在西元597年將這個地區基督教化的聖人,因此以他為名。

萊伊斯Laois / Laois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556年,其名源自於蓋爾語的Uí Laioghis,意思是Lugaid Laigne的人。Lugaid是蒙斯特省在踢除侵略者後的一個舊名,它很難寫,但還是比原來的名字「皇后的縣」(為了記念都鐸王朝的血腥瑪莉而取的名字)好。

利特里姆Leitrim / Liatroim
位於康諾特省,建立於西元1565年,其意義為灰色的山脊。

利默里克 Limerick / Luimneach
位於蒙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200年,其意為裸地,然而維京人給了它完全不同的名字,Hlymrekr,其意義為強大的噪音。

朗福德 Longford / An Longfort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586年,其意為港口或是河防。河防指的是Shannon河。

勞斯 Louth /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200年,Lugh源自於愛爾蘭的神祇Lugh之名。

梅奧 Mayo / Maigh Eo
位於康諾特省,建立於西元1565年,其意為紫杉木的平原。

米斯 Meath / An Mhí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297年,其意為中間,即愛爾蘭的高國王(high kings)的家。

莫納漢 Monaghan / Muineachán
位於以前的烏爾斯特省,現今劃入愛爾蘭共和國境內。這個名字有幾個翻譯,像是丘陵地、濃密的田野或丘陵田野

奧法利 Offaly / Uíbh Fhailí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556年,原本是以蓋爾語的Ui Failghe來命名。但是到了1556年時因為都鐸王朝的血腥瑪麗的緣故,以其先生西班牙的菲利浦國王來命名,因此被改名為國王縣。之後在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後又改回了原來的名字奧法利。


羅斯康門Roscommon / Ros Comáin
位於康諾特省,建立於西元1292年,.其意思為Comán的木頭。Comán是一位在西元550年左右創立羅斯康門修道院的聖人。

斯萊戈Sligo / Sligeach
位於康諾特省,建立於西元1565年,意思是很多貝殼的地方。其典故來自於附近的河川有很多貝殼的緣故。

蒂柏雷Tipperary / Tiobraid Árann
位於蒙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3世紀,其意思為Arra河的井水,Arra是一條貫穿縣境內的河水。

泰隆Tyrone / Tir Eoghain
位於北愛爾蘭,建立於西元1585年,意思是Eoghan的土地。其典故為向Ailech王國的建立者Eogan mac Néill致敬,Ailech即是現在的泰隆。

沃特福德Waterford / Port Láirge
位於蒙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200年,意思是Larag的港口,但也有一說是從北歐人的字ram fjord來的。

西米斯 Westmeath / An Iamhí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543年,其意為西部的中間。

韋克斯福德 Wexford / Loch Garman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200年,其語源為北歐的fjord of the mud flats(在泥灘的峽灣)

威克洛Wicklow / Cill Mhantáin
位於倫斯特省,建立於西元1607年,Cill Mhantáin的意思是沒有牙齒的人的教堂,其典故來自於一個聖派翠克時期的一個典故,有個愛爾蘭的異教徒打掉了當時一位聖人的牙齒,因此被命名為沒有牙齒的人的教堂。北歐人曾經將這裡命名為維京人的草地。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愛爾蘭人美麗的皮膚基因來自印度和中東Irish fair skin can be traced to India and the Middle East

原作:Sean Dunne 
發表於SeanDunneNYC May 18,2014 04:00 AM
翻譯者:Chih-yu Chen
完成翻譯日期:2014.07.16
原文網址:http://www.irishcentral.com/roots/the-light-skin-of-the-irish-can-be-traced-to-india-and-the-middle-east-239166271-239671671.html#at_pco=smlwn-1.0&at_si=53897745dd9488e6&at_ab=per-1&at_pos=0&at_tot=1


你是否可曾想過愛爾蘭人淺淺的膚色是從哪裡來的?最近,我想我們有了答案!

根據美國賓州大學最新的研究,他們發現歐洲人的淺色膚色是從一個一萬年前居住在這裡的人開始流傳的。

科學家們首先發現了歐洲人其實擁有一個關鍵的基因其能形成較淺的膚色,然後再發現愛爾蘭人也屬於這一類的基因。

根據Mail Online的報導,在早期的研究裡,美國賓州醫學大學Penn State College of MedicineKeith Cheng曾經發表過西非人和歐洲人之所以膚色有差異是因為SLC24A5裡的一個氨基酸的緣故,這也是為什麼愛爾蘭人會有淺色膚色的基因的原因。

「雖然SLC24A5裡的突變只改變了一個蛋白質裡的構成模塊,但是卻造成了西非人和歐洲人之間的第三種膚色狀態。」他說。

Cheng和他的團隊的專業是研究位在同一染色體上且相近位置且會一起承襲基因內容的基因碼的區段突變。

這個叫做A111T的突變,幾乎都在每個歐洲人的身體裡發現。

同樣的,這個基因也在中東和印度半島的人口裡發現,但是並不如非洲人的比例來得高。

來自中東、北非、東非和南印度擁有這突變基因的個體,他們都承襲了這種祖傳的基因密碼。根據研究,這些突變的現象的起源都來自同一個人。

擁有突變的淺色膚色基因的那些人們的研究指出A111T的突變應該是發生在中東和印度半島之間。

「這意味著中東人和南部的印度人(即大部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居民)擁有共同的祖先。」Cheng教授說。

Cheng教授目前正計畫從更多的基因譜序裡找出東亞人膚色的秘密,或許他會在這個研究之後從愛爾蘭人的紅髮開始。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上古時期的哥德人?Who Were the Ancient Goths?

原作:Owen Jarus
發表於May 29, 2014 02:48am ET, Live Science Contributor
翻譯者:Chih-yu Chen
完成翻譯日期:2014.06.30
原文網址:http://www.livescience.com/45948-ancient-goths.html



哥德人是一支曾經出現在歐洲上古史並且活躍至中世紀左右的民族,他們在當時被稱為野蠻人(barbarians),因為他們曾經在西元410年時洗劫了羅馬城。

然而諷刺地,他們在破壞的同時也保留了羅馬的文化。他們在洗劫該地之後,有一群人就移居到了高盧(現在的法國)和伊比利半島,並且組成了後來的西哥德王國。在立國之後他們將天主教變成基督教的一支,因此羅馬的文化和傳統便因此保存下來,但是他們最後因為國勢衰亡所以在西元711年時被摩爾人殲滅。

儘管如此,哥德(Goth)這個字的意義已經在後來的歷史上經過幾次轉換,例如在中世紀晚期有一種新的建築型式興起,就是所謂的哥德式建築。其之所以用哥德式歌德式(Gothic)這個字,是因為一開始他破壞了舊有的建築形式,並且看起來非常的亂無章法,沒有以前的優雅氣質,因此被以貶意的歌德(野蠻人之意)來命名之。

但是到了1819世紀時,有一種黑暗但是有點浪漫的文學風格開始流行,它就是所謂的哥德文學。其之所以也叫做歌德是因為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哥德式的城堡裡,例如Bram Stoker的德古拉(Dracula)Mary ShelleyFrankenstein,和Edgar Allen Poe就是一些很好的例子。

在現代社會裡,哥德這個字變成了一種次文化風格的代表,例如哥德音樂、哥德美學、哥德時尚,這些文化通常都會伴隨著黑暗但又有點陰鬱的哥德式圖像,這是因為哥德風的電影所導致的,尤其是恐怖片。


他們從北方的某座島嶼來的嗎?

哥德人起源至今仍是一個謎。在16世紀時,疑似是歌德人的後代作家Jordanes便寫了哥德人的歷史,他在其中提到,他們可能是從一個很冷的島嶼Scandza來的,也就是現在的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但是關於他們何時居住在那裡我們卻一無所知。

他在書裡寫到[1]:「如果他們是從Scandza來的,那就像是從一個種族的蜂巢或是從民族的子宮裡走出來一樣。哥德人被認為是脫離了Berig王的統治逕自出走的。」並且在幾個月的向南遷之後,他們發現他們當時居住的地方和羅馬帝國的邊境很近。

我們對於哥德人和羅馬人緊密互動前的認識有限。他們的符文銘文是使用各種書寫系統來製作的,但是有一些銘文在被發現後很快的就風化掉了。此外,他們可能是信仰薩滿教[2]的一群人。


和羅馬人的接觸

在西元三世紀左右,哥德人對羅馬帝國發動了一系列攻擊。倫敦國王學院的教授Peter Heather,曾在他的The Goths(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著作裡提到:「我們目前所知的第一次的攻擊是在西元238年,當時他們在多瑙河(river Danube)邊洗劫了伊斯塔(Histria)這個城市,並且於十年後對羅馬帝國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入侵。」

他指出,在公元268年時一群大規模的遠征哥德人,以及其他也被稱為野蠻人的團體,一起闖進了愛琴海肆虐。他們襲擊了一些住宅區,包括以弗所(在安納托利亞市裡由希臘人管理的一座城市),在那裡他們摧毀了一座黛安娜女神的神廟。

「這種由海陸一起進行的攻擊是最為嚴重的,並且引來了羅馬人強烈的反應。不僅單獨的攻擊團體被打敗,而且再也沒有人可以攻破達達尼爾海峽。」Heather在他的書本裡寫到。

哥德人和羅馬人的動盪關係一直持續到四世紀,當時有部分的哥德人正效力於羅馬軍隊,但是他們在多瑙河進行交易時發生了許多衝突。

Heather的文章裡曾經提到:「一支叫做Tervingi的哥德族分支干涉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其支持了兩位失敗的競爭者來奪取王位。在西元321年時,他們支持李錫尼Licinius來對抗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並且到了西元365年,他們又支持普羅科匹厄斯Procopius來對抗瓦倫斯Valens,因此最後他們適得其反,使得君士坦丁和瓦倫斯都決定要消滅這些人,並且成為皇帝。」

正當他們與羅馬人接觸如此的頻繁時,一支叫做阿里烏斯Arianism的基督教分支正在向哥德族人傳送福音,因此也改變了哥德人的信仰。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講師Robin Sowerby在他的文章著作A New Companion to the Gothic” (Wiley, 2012)曾經提到:「西元340年時,阿里安哥德教派主教Ulfilas或稱Wulfila(卒於西元383)將聖經翻譯為歌德語,並以據說是他自己為了某種目的而發明的安色爾希臘字母來書寫。」因此隨著時間的演進,哥德人也接受了這種廣泛流傳於羅馬的天主教。


被匈奴趕走

哥德人與羅馬帝國之間的複雜關係後來在西元375年左右被多瑙河北邊的匈奴人所改變,其迫使了哥德人流亡至羅馬人的領土。

哥德人進入羅馬帝國後便開始向尋找避難所,但是他們往往都無法被收留他們的羅馬人好好對待,因此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他們只好賤價賣小孩們給羅馬人當奴隸。

馬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曾經寫道:[3]「當那些野蠻人越過了那些區域後一直被缺乏食物所困擾。那些可惡的羅馬人因此而制定了一項可恥的交易;他們將各個奴隸分配到四面八方去收集他們要的東西,以滿足他們貪婪的慾望,而且也因此帶走了頭目的兒子。」

但是後來哥德人要進入Marcianople這個城市時被羅馬人拒絕了,因此哥德人便起義反叛,開始往巴爾幹地區擴散並且沿路掠奪羅馬帝國的城鎮。

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瓦倫斯為此御駕親征了巴爾幹半島,但是他低估了當時哥德人軍隊的實力,因此在西元378年八月九號時,在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附近(或稱Hadrianopolis)戰敗並且命喪戰場。

「就在這個黑暗的時刻,羅馬皇帝的屍體就和一般的士兵和在一起,就如同後人所相信的,在他死的時候沒有人看過他或就在他旁邊,而且傳說他是受了非常致命的箭傷並且很快的死去,雖然他的屍體從未被發現。」Marcellinus寫道(C.D. Yonge翻譯)

因此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便和哥德人簽了一個公約並且其於西元395年時才失效。


阿拉里克Alaric的崛起

在公約失效之後,有個叫做阿拉里克的哥德族領袖掘起並且帶領他的族人向兩個羅馬帝國進行征戰,因而導致了未來很複雜的衝突。

當時的阿拉里克想要進行一個對哥德人有利的交易,他希望自己和同胞們可以得到很好的耕地和金錢獎賞,因此他開始以襲擊的方式來迫使羅馬人同意,就如同Heather在西元403年時所寫的:「阿拉里克還在巴爾幹半島時發現了他對於兩個羅馬帝國都是拒絕入境者,所以他想進駐義大利的打算便失敗了,也因此後來在西元400年時,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居民便慘糟屠殺。」

幾年後西羅馬帝國開始崩解,也因此情況轉為對阿拉里克和哥德族人有利,此時何諾皇帝Honorius正面臨了內亂與外患,不僅自己的軍隊叛變,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也試著要從英國和高盧Gaul境內竄位,因此他派了他的將軍Stilicho去平亂,但是他的表現無法令他感到滿意,因此他在西元408年時處死了他。

這時候阿拉里克看到了對手正處於劣勢,因此他想藉機進駐義大利,於是他找來了Stilicho以前的支持者和正在逃亡的奴隸來幫助他。後來西元410年時他就在羅馬城外駐軍,並且以這個城市做為籌碼要求當時的皇帝給他一個更優惠的條件,但是沒想到這場談判後來失敗了,因此他在同年的824日洗劫了羅馬城。


兩個王國

阿拉里克在對羅馬城進行攻略後不久就過世了。在五世紀之後,取代羅馬帝國的是兩個由哥德人所建立的王國,即伊比利半島和西南方的高盧,西哥德王國就此建立。他持續了301年左右之後才被摩爾人消滅。之後這些新的領主在接管了原有的王國後的幾年才慢慢上手,並且在西元718年左右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Asturias,並且漸漸發展成現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

同時在義大利半島上,東哥德王國Ostrogoths在五世紀結束前就建立了,他們曾經掌管了整個半島,只是好景不常,幾十年後他們就被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入侵,並且國號被改為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

正當歐洲進入了黑暗時期Dark Ages,西哥德王國在當時其實是幫助了羅馬人保存了許多他們的文化,例如宗教和工藝傳統,然而這個現象其實是諷刺的,因為他們曾經在西元410年時洗劫了羅馬城但是卻又把他們的文化帶到下一個王國裡。



[1] 英文版為Charles Mierow所翻譯
[2] 指需要薩滿通過中介儀式來讓鬼神和人溝通
[3] 四世紀時的人。本段節錄是由John C. Rolfe翻譯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性別大哉問Questions of Gender

撰文者:Joanne Bailey
出版於 History Today Volume: 64 Issue: 6 2014 
翻譯者:Chih-yu Chen
完成翻譯日期:2014/6/22
原文出處:http://www.historytoday.com/joanne-bailey/questions-gender

------------------------------------------------------------------------------------------------------------

Joanne Bailey目前任教於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歷史系。她最近的出版品為Parenting in England c.1760-1830: Emotions, Self-identity and Gene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近期的研究為A Manly Nation: British Manliness 1757 to 1856 and Sex and the Church in the Long 18th Century.


Joanne Bailey認為性別史並不是歷史學中的一個時髦的題外話,而是一個佔有一席之地的先進分析工具。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個說法並不出自於性別史,性別史的功能正是解除這種刻版印象--它探索著兩性如何和彼此互動,而且並不會因為男人改變了它所在的場域而停止。事實上性別史是用來理解過去的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是如何運作及蓬勃發展的重要方式。


讓我透過這個分析工具帶領你進入一趟旅程。在Sonya RoseWhat is Gender History?(2010)概述中她解釋道:「這就是去定義男人或女人都有一個歷史的基本觀念。」這些定義是被社會所塑造的,並非自然形成的,所以時常在改變。雖然最近的發展,性別已經推翻了主流的歷史,先不管它所引起的攻訐和其所得到的勝利,我們不可逆地開始感謝像Joan Scott這樣的歷史學家[1],並且無法忽視這樣的論述。因此,性別史究竟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呢?


這趟旅程會從兩性間的活躍關係開始,雖然這並不是女人的歷史也不是家庭生活史,但是性別史還是會揭露了過去女人生活的複雜性,它揭示了有些女人會忽略她們性別慣例中性向的部分,當其他人迫使她們規避社會和經濟障礙,而且堅持其性別規範時,一樣會產生一種攻擊性的背叛。就像Laura GowingDomestic Danger: Women, Words and Sex in Early Modern London (1996)一文中所舉的例子,過去女人在跟警方投訴其他女人的行為時常會使用到厭惡女人的字眼,以顯示她們和她有何不同,甚至顯現出一種榮耀感。


謝謝性別史讓我們知道兩性是如何和父權制對兩性最糟糕的苛評協商的(而且它會同時傷害兩性),在我的married life (2003), Katie Barclay’s Love, Intimacy and Power: Marriage and Patriarchy in Scotland,1650-1850 (2011) Alex ShepardThe Meanings of Manhood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1560-1640 (2003)等著作裡皆強調了配偶間的相互依賴性,父權制的彈性(以及其中的成功)與男人的地位所能發揮的能力都會被他們的配偶和其他男性所削弱,而且性別史也點出了家庭對男人的重要性,在John Tosh A Man’s Place: Masculinity and the Middle-class Home in Victorian England (1999)一文中也提到家庭如何強烈地影響著一個男人的公共名聲。換句話說,當我們揭示它們的協商空間時,個體是如何被結構限制這點會被性別突顯出來,就像在The Lawes Resolutions of Women’s Rights (1632)所提到的,有些女人無論在怎麼限制下都能夠成功地轉換兩種身份。的確,我們必須謝謝像是Anthony FletcherGender, Sex and Subordination (1999)的這類研究,它們點出了那些擁有合法權的男人不一定常常使用他們的法定權力,但是身分低等的人也不一定會遵守那些規定。


現在讓我們把話題從親密關係和家庭轉換成罪犯。Garthine WalkerCrime, Gender and Social Order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2008)的圖表化了罪犯和邢事司法系統是如何被男人與女人的理想行為標準所塑造的。作為一種認同,性別也會在住家以外的地方被展現,但是比較不會考慮到女性的立場和處境,因此我們常常會以只有男人的世界來形塑女人的行為和態度。James Mangan曾經在他和James Walvin一起編輯出版的著作Manliness and Morality: Middle-class Masculinity in Britain and America, 1800-1940 (1987)裡提到,以運動史的觀點來看,男性的身份是如何在學校、運動和戰場上被偽造出來的,性別建構了男性彼此間的互動以及他們在戰爭、政治和王國裡的角色。事實上它與種族和階級都是認識帝國歷史的基礎,也就和Philippa LevineGender and Empire (2004)的修編版中所描述的一樣,另外Merry Wiesner Hanks也探討過類似的概念,她在自己的 Gender in History: Global Perspectives (2nd edition, 2010)著作中曾透過時空的旅行來表現性別的概念是如何像個體一樣的定義所有社會,並且影響了政治、宗教政策、演講和平台。


或許在今日展現性別史的普及性的最好辦法就是思考其在一戰中的角色。雖然在這一百年來紀念、懷念、痛苦和軍事領導階層其漸漸成為研究的核心,但是利用性別觀點的來分析的學者們能更增進我們對於1914-1918年和戰後的認識。例如Michael RoperThe Secret Battle: Emotional Survival in the Great War (2009)Jessica Meyer Men of War: Masculinity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in Britain (2008)Nicoletta GullaceThe Blood of Our Sons: Men, Women,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British Citizenship During the Great War (2002)就是一些很好的例子,它們證明了戰爭是一個關於性別的想法的坩堝[2],而且也是重建性別認同的一劑催化劑。那些曾經參與戰事的男人們之所以願意上戰場,是因為他們分享了一個由男子氣概塑造而成的願景,且這個願景會形塑他們在戰期間和戰後的各種經驗,像是傳達自身感受的能力、接受治療和生活於戰後社會的經驗。


女性從現有的就業機會裡塑造了新的女性認同,利用它們來要求公民身份,以此和要求他們回到傳統女性氣質的戰後社會對抗。


性別史的旅程才剛開始,而且它絕不會從主流歷史研究裡退潮,發展至今它已在學術、公眾歷史和國家教學課程裡佔有一席之地,且其和新的研究議題如情感、身體和物質文化的結合也顯示了假想的自然秩序的過渡性。我們學到在18世紀時,擁有男子氣概的男人如果淚流滿面或對某些事物產生同情的悸動是不會被認為陰柔的,而有女性氣質的女性如果在遇到危機或創傷時能咬緊牙關的撐過去,也會得到一定的尊重,就如同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讀者所熟知的。同樣的,當時負責養家的人可能是妻子也可能是照顧孩子的父親。


性別史的旅程就像星期四出生的孩子,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3]





[1]他曾經於出版於1986年的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一文中命令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應該使用性別來分析他們的主體
[2] 鍊金用的鍋子
[3] 來自一首英語民謠Monday’s child